霉菌毒素主要是指霉菌在其所污染的食品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,它们可通过饲料或食品进入动物体内,引起动物的急性或慢性毒性,损害机体的肝脏、肾脏、神经组织、造血组织及皮肤组织等。
霉菌毒素可在农作物在大田收获时形成;在不适宜的贮存条件下,霉菌毒素也可继续在收获后的农作物上形成;较高的湿度通常有利于饲料中霉菌的生长和霉菌毒素的产生;高温和干旱环境下的农作物很容易遭受霉菌孢子的侵害,一旦条件允许,霉菌孢子可产生霉菌毒素。
一、霉菌毒素的种类
曲霉毒素:
黄曲霉毒素、赭曲霉毒素、杂色曲霉毒素
镰刀菌毒素:
单端孢霉烯类化合物、玉米赤霉烯酮、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
青霉毒素:
展青霉素、橘青霉素、黄绿青霉素
其他霉素:
鹅膏毒素、麦角毒素、交链孢霉毒素
二、影响霉菌毒素产生的因素
1. 温度(T)
产毒霉菌:最适的生长温度 vs. 产毒温度
单端孢霉烯类化合物:7~10℃ à T-2毒素
> 15 ℃ à HT-2毒素
更高à 二乙酸藨草镰刀菌烯醇
2. 水分和相对湿度(T)
饲料含水量和环境相对湿度:霉菌生长繁殖 vs. 霉菌产毒
饲料水分:17~18%
水分活度(Aw值):霉菌产毒 > 霉菌生长繁殖
3. 氧气(O2)
需氧环境:大多数霉菌产毒
4. 营养因素
基质底物: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等
三、霉菌毒素在动物体内的代谢
进入胃肠道通过简单扩散或主动运输方式,由血液进入组织器官,沉积在动物体内
沉积组织器官:肠黏膜、肝脏、肾脏
排出:脂溶性毒素 à 水溶性毒素
排出途径
尿液:被消化道吸收和代谢的毒素(黄曲霉毒素、玉米赤霉烯酮、赭曲霉毒素A)
粪便:未被消化道吸收的毒素经胆汁排入肠道的毒素代谢产物(T-2毒素、赭曲霉毒素)
乳汁:经过细胞内过滤、被动扩散,通过乳腺泡的主动转运(黄曲霉毒素B1、赭曲霉毒素、玉米赤霉烯酮)
四、霉菌毒素的危害
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
影响动物的繁殖性能
干扰和抑制动物的免疫系统
导致动物癌变死亡
霉菌毒素在动物体内的残留
五、临床症状
1.育成期的小母猪出现阴门红肿,出现类似发情的症状;
2.育成猪不明原因的生长速度下降;
3.后背母猪不发情,出现疑似阴道炎或子宫内膜炎症状;
4.母猪流产率增加,产弱仔、死胎、八字脚比例上升,仔猪出生时阴户红肿;
5.猪只(包括哺乳仔猪)呕吐、腹泻、流涎,生长猪采食量下降;
6.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差,猪容易感染呼吸道病;
7.皮疹发病率增加
8.剖检见肝脏肿大、发黄或发黑,胃粘膜出血,肾出血肿大。
六、防治方案
1.用“速效霉毒宝(或强效霉立净)+肝肾舒宁”拌料;
2.用“金普西林”饮水;
3.严禁用发霉变质饲料。
强效霉立净